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17篇)

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17篇)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疫情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情况面临的问题5篇  疫情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情况面临的问题5篇  【篇一】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学生就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17篇),供大家参考。

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17篇)

篇一: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疫情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情况面临的问题5篇

  疫情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情况面临的问题5篇

  【篇一】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学生就业;困境;对策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受到冲击,不少企业承受着较大的经营压力,甚至缩招、裁员等。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据统计,2021年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破1000万。就业机会的减少、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致使很多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择业成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1.1外部因素导致的大学生就业困境

  1.1.1急剧增长的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数量不匹配

  就业岗位数量的减少导致毕业生可选择范围变小,竞争压力增大。据Boss直聘发布的《2020应届生春招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春招企业的招聘需求量同比下降22%。疫情的爆发使得部分行业不断延迟复工时间,特别是服务、餐饮、旅游等行业受创严重,招聘需求量急剧下降。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与招聘需求量不匹配,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就业困境。

  1.1.2结构性失业问题依然突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经济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校大学生长期在校园里面学习和生活,他们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诸多因素都不适应这种变化,从而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进而引发就业困境。

  1.1.3招聘形式的转变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自2020年2月份以来,全国各级政

  同时,我国的就业形势如何适应这种大变局,如何主动作为,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人力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其主动积极作用,为我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获得新的比较优势,争得先机,也是急需解答的重大课题。

  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应该是力度最大的时期之一。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政府、劳动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克服暂时困难,在全球率先走出就业的低谷,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

篇二: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贵州省大学生在疫情期间2022就业形势分析报告1000字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迁延反复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我国“稳就业”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呈现预期与签约薪酬同比显著下降、体制内就业偏好显著增强、“灵活就业”与“慢就业”大幅上升、就业市场“挤压效应”不断强化等四大特征。四大特征背后反映出三大问题,是长期结构性矛盾叠加短期疫情冲击的双重结果。因此解决问题需剖析病因、对症下药,坚持短期就业促进政策和中长期结构性改革并重,协同发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一、疫情冲击下大学生就业呈现四大特征(一)就业预期明显下降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应届生就业预期下降。202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1076万名,同比增加约167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创历史新高。叠加经济结构转型、国际政治风险上升、疫情迁延反复等多重内外部冲击,应届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大。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年55%的毕业生降低了就业期望,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6295元,同比下降约6%。其中,4000元以下期望月薪占比12.8%,同比增加3.9%;6000元以上期望月薪占比44.6%,同比下降6.2%。在已签约的应届毕业生中,平均签约月薪6507元,同比下降12%。其中,签

  约月薪达到10000元以上的占比为10.7%,同比下降8.5%;3000元以下月薪的毕业生占比6%,同比增加1.5%。(二)体制内就业偏好显著增强

  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导致更多毕业生以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体制内单位作为首要就业选择。2021年国考过审人数212.3万人,同比增长51.3%,平均岗位竞争比上升至68:1,部分热门岗位甚至达到20000:1。2017年-2021年,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从310万人上升至1100万人,增长254.8%,许多毕业生选择落榜后待业备考。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应届生国企就业偏好位居榜首,占比44.4%,较2020年上升8.4%。选择民企就业意愿占比为17.4%,比2020年下降了7.7%。(三)“灵活就业”与“慢就业”大幅上升

  受雇就业比例明显下降,灵活就业、慢就业明显增多。北京大学发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2021年毕业生单位就业比例为32.1%,比2019年降低了5.3个百分点。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50.4%选择单位就业,比2021届下降6%。“灵活就业”和“慢就业”的比例分别上升了10.9%和9.7%。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已超过16%。(四)就业市场“挤压效应”进一步强化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感受到求职竞争非常激烈”的应届生比例达到61%,比去年同期上升6%。

  “学位竞赛”和”名校挤压”的现象更严重,双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生选择进一步深造以巩固竞争优势谋得“金饭碗”,而普通本科生只能通过“挤压”大专生来“抢饭碗”。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32.5%)远超地方本科院校(13.2%)。专科生选择自由职业、慢就业、创业等灵活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6.8%和18.9%,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院校(15%左右)。这不仅会导致普通本科生、大专生的就业困难,还会导致高层次人才的“大材小用”。由图1所示,劳动力学历超过工作所需的比例在2014-2018年有明显上升趋势,2018年已达到26.42%。(注:课题组利用北京大学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4-2018,根据劳动力对自身学历水平及其评估工作所需学历水平的填报结果计算。若劳动力评估其工作所需的学历水平高于其当前最高学历,则视为教育错配。)

  二、四大特征背后的三大问题根源(一)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多发和国际地缘政治局势演变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凸显。受到停工停产、停商停市及居民消费意愿下降、订单不足等影响,市场主体困难显著加大,用工需求明显萎缩。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4月,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由上月的6.0%上升至6.7%,16-24岁人口失业率由上月的16.0%上升至18.2%,“稳就业”面临突出挑战。据拉勾招聘《2022疫情期间上海人才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

  3-4月上海职位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5%、-56%。就业市场岗位的需求缩减叠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供给创历史新高,致使毕业生群体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

  (二)新冠疫情显著降低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疫情防控影响劳动力市场供需主体匹配效率,拉长就业时间。截至4月中,全国超过20个城市或地区正在采取全域静态管理。封控管理期间,校园宣传和现场招聘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虽然部分高校能够通过“云招聘”的形式进行供需对接,但由于疫情影响毕业生区域流动,一方面毕业生实习活动受到影响,造成岗位认知不足、就业匹配度下降;另一方面云招聘的面试效率低于现场面试,企业更难选择合适的岗位人选。(三)劳动力专业错配问题突出劳动力市场供求“冷热不均”,毕业生“求职难”与制造业“招工难”并存,说明劳动力专业供给结构与劳动力行业需求结构错配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大数据、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显著带动理工类人才需求。同时,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对低端金融人才需求放缓的背景下,部分普本高校仍扩招、增设过多经管类专业。这使得我国毕业生就业难、部分行业的招工难问题进一步加剧,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建议一是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首先,要加强对高校专业

  设置、招生规模的系统全面考量和长远科学预测,紧跟经济发展潮流,贴近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完善落后专业分流淘汰机制。其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增加见习机会等,提升其求职能力、职场适应力、成长力和胜任力。

  二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宗旨,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向企业输送合格技工;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提升在职职工技能水平;完善服务企业技能等级评价,健全和完善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既要培养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能领军人才,也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三是全力稳定开拓就业岗位。大力拓宽市场性岗位,鼓励企业更多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奖励补贴;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与高校的对接,充分发动校友(任职)企业力量。用足用好政策性岗位,积极推进实施基层就业项目,支持大学生参军入伍,稳定扩大国有企业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录。充实社会性管理服务岗位,增强未成年人保护、社区养老服务、残疾人福利、城乡社区治理、城乡环境整治等工作力量。

  四是加强就业市场服务。一方面,加强就业供需匹配与引导调剂,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结合的人才市场、招聘市场、零工市场渠道建设,引导毕业生流向景气度高、需求度高的行业。另一方面,提升“云招聘”规模与质量,加强高校、人社、企业的数据对接,搭建供需精准的就业平台,实现就业需求线上报、就业岗位线上找、就业政策线上

  办,提供毕业生直播带岗推荐、求职岗位精准推送、远程网络面试、云上实习等系列服务,最大限度满足招工企业和求职人员的需求。

篇三: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与对策

  分析

  摘要: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学生开始了“超长假期”,部分企业开始了减产、停产,劳动力供需情况出现变化,大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就业指导工作要转换思维,在新形势下开新局,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就业

  前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作为劳动市场最年轻的力量,每年为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202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也显现出对就业的影响。在当前情况下,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

  1.企业用人需求减少

  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主要流入到工作较稳定、待遇较高的行业当中,随着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已趋于饱和。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企业业务下滑,延期复工,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减少运营成本,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数量也明显下降,从而直接减少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2.求职环境发生变化

  一是求职成本增加。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下,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复产复工率仍不算高,许多企业招聘时间推迟,导致毕业生离校后不能及时落实就业去向,尤其对于异地求学学生而言,如果想继续留在毕业所在读工作,毕业

  后不能尽快就业意外着需要租房子继续求职,直接增加了求职的物质成本。二是求职模式变化。2020年以来,企业招聘从传统线下模式开始转向线上“云招聘”,学生从简历投递-测试-笔试-面试-录用等环节基本都能在线上完成。一方面缺少了求职的紧张氛围,学生的紧迫感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身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对线上招聘“水土不服”,未能熟练掌握信息手段进行应聘,从而减少了应聘的机会。

  3.求职心态发生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下,学生生活都“慢”了下来。一是没有了线下应聘带来的紧迫感,学生很难感觉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求职竞争的激烈,心理懈怠和心理焦虑逐渐出现。二是长期的居家生活、居家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过关了休闲舒适的日子,很难走出“舒适圈”,身边缺少了学校里的就业氛围,求职欲望降低。三是缺少旁人督促。大部分学生获取就业政策、招聘信息的渠道都是来自学校老师,在缺少老师在身边,部分同学缺少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积极性,缺少解读就业政策的能力,容易产生对毕业后失业的恐慌与焦虑。

  二、对策及建议

  大学生充分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表面上看,大学生就业是学生个人的事,其实这种看法很片面,大学生就业是高校、社会、政府的共同大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是必须认清和坚持的一个观念。作为学生管理部门,应该把稳就业促就业摆在重要位置。

  1.加强政策宣讲,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加强政策宣讲。加强国家、地方政府等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的解读,尤其是疫情下稳就业促就业的相关措施。二是加强心理疏导。可以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明显懈怠、焦虑的学生及时干预,鼓励学生将不良情绪通过正式的途径宣泄出来。在学生群体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求职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鼓励学生拓宽毕业去向。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900万大关,同比增长35万,虽然目前社会逐渐复工开展正常运转,但离恢复到疫情前的生产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在高校毕业生与企业招聘需求的供需关系仍未平衡的情况下,高校可以积极转变思路,将鼓励应届毕业生继续深造作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一个重要举措,采取多方面措施为毕业生继续升学提供平台、创造条件: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动员学生努力学习,培养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观念;定期召开考研经验交流会,请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考研成功的同学交流经验,进行指导;在课堂设置上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生意识,培养科研兴趣;在实习安排上,针对同学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实习计划的前提下,酌情安排,为临考的同学做好服务。

  3.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一是国家每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基层就业岗位,如“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各高校可以通过政策解读、主题解读、典型分享等配合国家做好基层服务项目,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基层就业意识。结合校情挖掘基层就业工作典型人物,尤其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初心故事,用一线工作者的先进事迹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基层开展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增强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激发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热情。

  结语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的背景下,就业已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大学生应端正思想,认清形势,着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高校就业部门要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把大学生就业作为重大问题来抓,拓宽就业渠道、设置政策新岗位、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努力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篇四: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疫情下的就业压力[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一、研究的缘起和目的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至今,全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从某某年的83%降到了某某年的72.6%,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天之骄子、从来不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出现了失业问题,而且失业的范围和规模逐步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单一原因来解释和分析。因此,政府、高校和相关研究部门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各有侧重。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为密集的地区,北京市海淀区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海淀区辖内

  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和众多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北京市的79%,每年有某某0多名大学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毕业,其中有许多人就在辖区内就业。一直以来,海淀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校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服务的具体需要,更清晰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地打造服务性政府,海淀团区委联合北京大学团委理论研究室,以“驻海淀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为主题组建了课题组,于某某年年7月对海淀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调研能够对该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出

  初步的对策,以便于找准未来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工作举措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样本概况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了300名学生。全面考虑到男女性别比例及专业和年级及学校层次等情况,主要调查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淀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过因为并非随机抽样,加上样本量的限制,因此在进行推论时应较为慎重,此数据能够为我们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议。

  三、结论与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需求特点

  1.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择业焦虑感普遍存在。我们仔细考察了驻海淀区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分布,半数以上的同学有些焦虑,一成同学非常焦虑。学习阶段越高,择业焦虑感越强。伴随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就业市场总体上表现出结构性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矛盾。适当的焦虑可以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前做好职业规划;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在重大问题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冷静,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择业失败,造成更强烈的焦虑。海淀区是全国高校聚集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感。

  2.当代大学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交融,价值观念趋于多元。不就业族、

  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形成,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被选择者,而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特点的综合因素考虑择业,将有助于谋得理想职业。

  3.当代大学生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海淀区高校大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实习见习的机会,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理性与盲目并存的现象,有其客观、主观原因。客观上看,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讲,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普遍对政府在宏观调控、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与就业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

  自身的信息渠道不畅通有一定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就业市场中的社会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因而出现了“假性饱和”的现象。

  2.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运行缺乏了解,对相关单位的人才期望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另一方面,大学生很难通过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等深层次的优势,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虽然政府提出要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在,但实际上依然是被动的等待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来向自己获取信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于就业市场多样化的适应能力。

  3.对大学生到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学有意去基层锻炼、服务农村、支援西部,这个数据虽然乐观的,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宣传、组织动员工作还不得力,对服务基层的同学的财力支持还不到位,对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待遇保障还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偏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4.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支持不够。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长,社会将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合适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转变旧有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大学生需要有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不能满足于做求职者,还要有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准备。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缺少运作资金、创新能力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海淀区高校大学生认为政府

  在创业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够完善。

  (三)对策分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要把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作为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现象,突出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高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着重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做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的观念。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要根据性格、爱好以及其他自身情况选择与自己的个人特点相“适应”的工作,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自身条件,调整好心理状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要正确评价自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流动”意识,不要认为“一次就业、终生不变”;要开阔视野,拓宽就业面,不要自缚手脚;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成才发展观。政府应该通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者座谈会、“创业者风采”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转变计划经济下陈旧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到各行各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

篇五: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探究

  摘要:如今进入常态化防控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的不利影响远未消除,就业问题依然突出。基于此,本文就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就业;影响;

  1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新冠疫情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也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挑战,高校应坚持从“立德树人”核心任务出发,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保就业”的相关决策,根据教育部总体工作部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打造全员参与工作格局,构建“三心+三精”工作体系,创设特色工作品牌,审时度势,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克服重重困难,牵住“牛鼻子”,突破“卡脖子”难题,保质保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1.1在政府层面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仍有一定比例的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再加上202年即将就业的909万毕业生,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不少高校毕业生将会面临马上毕业即将失业的尴尬窘境。我国大学生毕业数量逐年增加,与大学生能力、就业需求、就业预期等相对应的岗位有限,大学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供应链条不畅,企业发展艰难,经济下行,大学生群体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1.2在产业与企业层面

  我国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企业的改革转型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对于高校来说,一直以来高校不够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欠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造成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

  1.3在学校层面

  相关调查与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急人才培养方向与经济转型时期的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从而给大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造成阻碍。除了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不足外,高校给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服务也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观念指导以及人职匹配信息沟通等不够全面与充分,使大学生的就业效率与就业质量得不到保障。

  1.4在学生个人层面

  大学生就业受阻还与其各自有很大关系。优秀的专业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专业修养、正的职业观念与职业规划、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储备都是保障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条件。但据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能力缺少衡量与评估,对职业发展缺少规划,同时也未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与就业观念,这造成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效果不甚理想。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与规划更加不清晰,这使得大学生就业率进一步降低。

  2新冠肺炎疫情促进大学生稳定就业的对策分析

  2.1政府举措

  首先,通过加大对中小型企业以及自主创业者的支持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营造公平的市场环节,有效促进消费,带动市场经济发展,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出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其次,要扩大宏观经济有效需求,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信息流动,有效改善当前的就业状况,提高大学生群体就业率。同时在当前背景下,政府还应进一步引导、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创新,要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效率,让高校毕业生拥有较高的就业能力。政府应当协同高校一起

  加强对学生软技能的培养,使大学生能更快速地适应当前形势,有效解决就业难题。

  2.2高校措施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发展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新形势下,各高校应审时度势地研判当下国内就业形势,尽早、及时、全面部署落实就业工作。一是探索性地构建以学校主管就业领导+就业部门+二级学院领导+辅导员/专业指导教师为主的四级联动就业指导体系。汇聚全员力量获取各种就业信息,积极寻找空缺岗位,拓宽就业门路,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到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尽最大努力促成毕业生尽快顺利就业;二是辅导员和指导老师要动态性跟踪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进展情况,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疑惑问题进行及时解答,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进行分类指导,最大程度地督促毕业生及时顺利就业。

  2.3企业和社会举措

  企业和社会也要树立对大学生群体的正确认知,为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要消除对性别、年龄以及地区等方面的歧视,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为大学生提供资源、平台等方面的支持,让大学生的就业有所保障。

  2.4强化学生实践锻炼,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自高校毕业生就业采用“双选制”以来,许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越来越大。选人除了看个人品行之外,更加看中的就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可通过毕业生提交的求职简历大致可以判断求职者的实际情况,通过面试这一环节可进一步核实其真实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实践经历少、综合素质低、无法胜任工作的情况。今后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努力将社会实践活动打造成提升专业技能、拓宽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严格落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开展实验、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几个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努力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着力改变以往求职过程中竞争力弱的被动局面。

  2.5媒体方面

  研究与实践证明,媒介传播对政府决策以及大学生就业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就业报道在披露就业信息、解读就业政策、推动就业观念转变、拓宽就业渠道、加强社会监督和教化、影响职业心态和职业抉择、舆论导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媒体也应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利用自身的作用优势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如媒体可基于客观性、导向性、真实性等原则对就业政策进行解读,对就业信息进行传送,帮助大学生及时、全面了解市场就业信息,使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就业规划。同时媒体可通过及时、准确、客观的解读与传送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认知与良好的求职心态,防止大学产生消极、悲观等负性情绪,为大学生的求职、就业提供帮助。

  2.6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近年来,在国家“双创”活动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尝试性地自主创业。各高校应该积极鼓励有一定风险承担能力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同时,各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或推荐有一定实力的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种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蓄积创新创业的实力,为今后自主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带动身边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行列中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最终实现自主创业。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各高校要深刻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现实挑战,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层面形成多级联动指导模式,全员参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新动向,着力提高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科学指导高校毕业生顺利完成就业。

  参考文献:

  [1]侯春秀.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实现路径[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9).177-178.

  [2]刘晓年,曹晓东.关于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精准就业[J].中国就业,2020(08).145-146.

  [3]尚亿军,彭自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服务精准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9).155-156.

  [4]刘丽红.基于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现精准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8(06).166-168.

篇六: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疫情之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由于新冠疫情的蔓延,各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对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冲击。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在校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观和职业规划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立足于云南师范大学经管类毕业生的就业数据,结合疫情对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影响与互联网+就业的趋势,提出解决当前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办法,以期拓宽当前经济形势下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路径。

  【关键词】新冠疫情;经管类大学生;大学生就业

  一、调查过程

  (一)调查研究目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淘汰了一些工作岗位,新冠疫情的到来使得经管类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更加困难,经管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更加严峻。本项目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经管类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观点和就业态度,通过和学院负责就业的辅导员老师访谈了解当前学校经管类毕业生就业情况,把握疫情之下经管类毕业生的就业机遇与挑战,让经管类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结合“互联网+”使经管类毕业生开拓就业新思路、适应新冠疫情下的就业新形势。(二)调查研究对象。本次调查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

  管理学院在校学生以及2020届经管类毕业生,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共设有经济学、财政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审计学九个本科专业,学院共有本科生2000余人,在本次问卷调查过程中共下发调查问卷423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402份,无效调查问卷21份,问卷有效率为95%,其中收到有效调查问卷的分数为大一同学119份,大二同学145份,大三同学138份。此外本项目还实地采访了学院老师以及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等,获得2020届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的一手数据和资料,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三)研究数据处理。本项目对研究资料进行处理的第一步是数据的汇集(包括问卷调查数据以及学校经管类毕业生就业数据)、挑选(去掉无效调查问卷)和归类。第二步是将相对数据进行解析并得出结论,数据处理与结论表述做到求真务实,重点突出。第三步是在结论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为新冠疫情之下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所面临的挑战提供解决的参考依据。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经管类大学生在新冠疫情之下面临的就业挑战。1.新冠疫情导致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渠道减少。据了解,截至2020年5月1日,经管学院取消了原有的提供给招聘单位和毕业生进行

  相互了解的招聘会,仅仅通过网络招聘等方式为学院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而相比于往年,已经有不少企业前来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招聘并且为经管类大学生提供了许多的优质岗位。这侧面反映了新冠疫情下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减少以及就业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在比较学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率发现,近三年来,经济与管理学院初次就业率都在80%以上,年终就业率都在90%以上,在2018年就业率达到97.15%,总体而言,就业情况良好,但是疫情发生以来,截至五月初,目前就业情况不容乐观,473名毕业生目前只有138名同学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业率不足30%,说明今年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社会企业对经管类大学生的需求减少,对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就业是指大学生运用互联网提高自己就业质量、了解社会岗位需求、促进自己高质量就业的一种就业方式。[1]在新冠疫情较为严重之时,妥善运用“互联网+”进行就业有利于经管类大学生提前做好疫情结束后进行就业的相关准备,有利于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质量保证。从调查数据来看,经管类大学生在疫情期间进行互联网+就业意识不强。首先,65.42%的经管类专业的同学表示不了解当前社会对经管专业人才的供需情况,了解社会对经管专业人才的需求才能实现个人就业效益最大化,当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较高时,经管类大学生应当择优就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较低时,经管类大学生可以选择暂缓就业,通过升

  学、边实习边求职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努力让自己“升值”,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使自己对于企业更有价值。在此疫情期间,社会各界的就业岗位较少,对经管类大学生的需求较少,经管类大学生应当为自己的未来进行再规划,通过升学深造等方式暂缓就业,避免激烈的就业竞争。此外,被调查的同学有80.10%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情况感到焦虑,在我们对数据分年级进行汇总的过程中发现,大一同学对未来就业情况焦虑的占被调查大一同学的73.95%,大二的同学是87.59%,大三的同学是77.54%。对未来的职业规划问题进行调查时,大一同学中有清晰的职业规划的占34.45%,大二同学中占26.90%,大三同学中占35.51%。对比两组数据可以发现,大二年级同学对未来就业问题感到焦虑的情况更具有普遍性,并且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可能的解释是经管类大学生在大二下学期时正经历一段“迷茫期”,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未知和怀疑心理。在大学生迷茫期中,一方面需要学院老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走出迷茫,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划大学生的职业方向;另一方面需要大学生主动对自己的人生方向进行思考,对自己充满信心,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最后,不熟悉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互联网的结合应用的占被调查同学82.09%,表明经管类大学生对经管财会的前沿动态掌握情况有所不足,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便捷,经管类大学生应当积极了解所学学科的前沿知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就业环境。新冠疫情为经

  管类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大学生在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经管财会的前沿知识,为自己未来的就业问题提供助力。在疫情之下,大学生最主要能获取信息和进行求职的方式就是通过互联网,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经管类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互联网+就业”的意识,没有做好在疫情期间竞争就业上岗的准备,没有跳脱传统的就业路径与方式,缺乏学科与互联网结合运用的技能,缺少对未来人生职业的规划,为经管类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造成阻碍。3.疫情之下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意愿中专业相关度不高。就业意愿专业相关度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该指标反映的是毕业生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是评价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一致性的评价指标。[2]随着新冠疫情的到来,许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遇到困难,这严重影响了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查中有25.62%的同学比较偏向高校教师、事业单位、公务员等编制内的稳定职业,没有明确的职业选择和规划的同学占25.62%,仅有41.04%的同学明确表示自己未来将会从事财会、金融、投资、保险等与经管类专业对口的职业,就业专业相关度较低使经管类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无法施展,也为经管类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带来较大挑战。4.经管类大学生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就业风险防范意识降低。在对402名经管类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防范意识降低,其中只有198名同学认为自己需要就业风险防范相关问题的指导,被调查同学的49.25%。然而当前网络求职诈骗

  事件频发,尤其是在金融等经管类专业对口行业,但是经管类大学生并没有对未来就业中存在的风险有足够的重视与警惕,缺乏就业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发生,大学生求职就业心切,不法分子抓住大学生急于就职的心理,使得大学生更加容易上当受骗。(二)疫情期间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机遇。1.疫情期间“互联网+”技术与应用。互联网不仅带动了新技术的发展,而且为经济发展构建了新业态,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到各个行业,产业互联网的格局越发明显。在新冠疫情期间,学生难以外出,通过网上学习解决生活和工作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同样通过互联网依托互联网进行,通过网络求职招聘,网络面试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根据2019年中国互联网就业洞察白皮书数据显示,核心互联网招聘公司日均发布岗位数1.6万个,并且数量持续增长,为各类人才创造了上千万的就业岗位。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信息获取越发便捷,新冠疫情使得学生、教师、政府部门明白未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必然要依托互联网,这必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时代助力。2.疫情期间互联网技术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互联网、人工智能给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带来许多挑战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就业机遇。[3]疫情期间,企业一改传单招聘广告、宣传栏、就业讲座等传统的就业信息提供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求职APP、就业网页、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快速便捷方式,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取招聘信息并投放简历进行求职,在获取信息便捷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甄别信息的能

  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疫情为经管类毕业生提供了一个提升自己的过渡时机。在疫情的影响下,使得这届毕业生不像往届毕业生一方面需要东奔西跑四处参加招聘会求职面试,另一方面又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学校毕业的相关事宜,在公司与学校之间不停地忙碌,难以停下脚步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方向进行规划和思考,充满迷茫。新冠疫情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休憩和思考的时期,经管类毕业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安心准备毕业论文的撰写,另外可以了解社会和企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想好自己的职业的发展方向,努力通关疫情期间读书学习提升自己,把握住最后的系统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

  三、关于拓宽疫情期间经管类大学生互联网+就业路径的思考与建议

  (一)疫情之下政府应当强化政策落实、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保障。1.搭建“互联网+求职”平台,拓宽大学生就业择业路径。疫情之下,难以开展大型现场招聘会,政府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努力构建各个专业的人才数据库,搭建“互联网+求职”平台,为疫情期间事企单位与大学生创造双向了解和选择的条件;“互联网+求职”平台的搭建,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路径的开拓,更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使经管类大学生了解当前企业对本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情况。实现大学生就业线

  上线下相结合,政府在举办线下应届毕业生求职招聘会的同时,通过“互联网+求职”平台开展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活动,加深企业与大学生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企业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更有利于拓宽大学生就业路径。[4]2.加大对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持续不断的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发展,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对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投资。除此之外,鼓励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不同层次和维度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依托孵化平台建立对创新创业项目的评估体系,结合吸引就业、社会责任等对创新创业项目予以奖励,以此缓解经管类人才的就业压力。3.鼓励大学生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进行就业。经管类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原因主要是认为薪资低,福利差。因此应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多劳多得同工同酬制度,对基层就业人员工资福利制度进行完善,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基层进行就业,逐步转变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思维,鼓励经管类大学生投身农村,投身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就业意愿。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是经济发展的一片蓝海,对经管专业人才有较多的需求,经管类人才在农村基层稀缺,有许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所以经管类人才在农村基层大有可为,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4.鼓励灵活就业互联网时代是自由职业者的黄金时代,部分经管类大学生比较偏向于自由就业,从事一些小本生意、网络写手、自由作家等工作,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9届毕业生中有31.28%的同学在毕业之后从事自由职业,在全球疫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自由职业也是一个较为安全的选择。但是这部分就业人员收入不稳定,场所不固定,在出现被侵权等问题时,自身权益难以维护。政府鼓励灵活就业的同时,应当制定相关法律规范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并对这部分自由职业者进行引导,提供就业相关场所和平台,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对他们的权益进行保护。(二)疫情之下学校应当加强就业指导。1.学校提供经管类大学生实践平台,增强专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当前社会、企业对精通财会和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当前经管类大学生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学校在打造创业园的同时应当创建“就业园”,使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结合,为大学生提供互联网+就业的实践平台,提高经管类大学的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将专业与互联网时代的经管人才需求相匹配,以此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养。2.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风险防范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就业风险的防范意识较差,而现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大学生就业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诈骗手法多样,诈骗手段隐蔽,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这是不小的挑战。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就业风险剧表演等方式,为大学生上毕业前的最后一课,让大学生掌握了解就业中存在的诈骗手段,提高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避免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上当受骗。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活动,提高学生“互联网+就业”意识。针对不同年级

  学生开展不同活动,提高学生“互联网+”就业意识。[5]不同年级学生对就业指导方式的接受情况较为不同。对大一同学而言,举办模拟招聘会比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方式更容易接受,在所调查大一同学中占比65.55%、69.75%。大二同学则认为,他们更需要加强专业知识教学,占被调查大二学生的67.59%。而大三同学对于举办模拟招聘会比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就业指导方式参与度较低,只占48.55%、60.87%。举办就业方面的讲座论坛这种就业指导方式对大一、大二、大三同学的吸引力较差,在三个年级同学中分别占50.42%、43.45%、42.75%。从调查数据来看,当前经管类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就业指导方式是社会实践,占比90.05%,大三同学中该比例更是高达92.03%,他们更倾向于从实践中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意识。根据调查数据以及针对各年级学生的接受程度,对大一同学应开展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比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提高大一同学的就业意识;对大二年级的同学,更应侧重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提高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大三同学应多提供一些实习机会以及社会实践等,以培养同学就业的专业技能,此外,适当减少讲座论坛等枯燥就业指导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三)疫情之下学生自身要改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路径与方法。1.大学生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作为处于求职就业第一线的经管类大学生,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能力,适应互联

  网时代求职就业新模式和新环境。求职就业人生路,风险防范第一步,经管类大学生在迈出校门开始求职就业之前,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就业风险,当前互联网时代,网络求职陷阱层出不穷,经管类大学生必须要擦亮自己眼睛,认真阅读签订的相关劳动文件合同,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经管类大学生应当深刻认识自己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认真对待专业课程,利用课余时间以及假期发挥能动性,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此外,经管类大学生必须利用自己获取信息的便捷性,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当前互联网时代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沿知识及前沿技能,与时俱进,才能不会被互联网时代所淘汰。2.转变就业观念,服务农村基层。经管类大学生普遍选择舒适稳定的职业,选择发达城市进行就业,加剧了大城市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问题;相反,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经管类人才稀缺,造成了经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经管类大学生应当积极改变舒适就业的观念,积极投身农村基层经济发展的蓝海,扎根土地,服务农民,实现自己学科专业的社会价值。

篇七: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求职面临困境

  1.毕业生人数剧增,待业人数增加根据国家数据库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在2020年毕业生874万人,自从政府采取六稳六保政策,为了保障运营经济市场,企业投入大量资本,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其中,辽宁省规划投入245个开工工程,预算为892亿元人民币,多种方式推进大学生就业岗位和政策。“饭少人多”的情况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而加剧。然而现在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依赖从众、攀比功利等心理,一些学生对疫情的认识不够全面,没有及时转变就业科学分观。例如,很多大学生一味追求到北上广一线城市就业,看重企业的薪资待遇。这种就业观让学生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在新冠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削减了招聘岗位,这使应届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应届毕业生还是一味追求一线城市、高工资,就很难顺利找到工作。就业难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很容易摧毁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很多大学生存在培养学跟风心理,学生扎堆求职的情况非常普遍。一些学生缺乏自我职业规划意识,还会出现结伴求职的情况。很多学生并不喜欢求职岗位,只是盲目跟风去应聘,于是在岗位上很难有所建树。2.大学生对线上招聘缺乏了解线上招聘是我们传统招聘的形式上的补充方式上的创新,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只有一小局部的企业积极主动的探索线上云招聘,大多数企业都是按照在高校中开展招聘会的形式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途径,不够重视线上招聘,更没有设置线上专业的人力专员来处理大学生就业招聘的信息和简历。同时,各个高校在大学生毕业前也没有对大学生做好充分的就业指导,只是设置选修课或者是一两节课的指导,内容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且很少涉及线上招聘的内容,使学生感觉枯燥。另外,大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惰性,在外界没有充分的引导时,没有主动寻找途径学习了解线上云招聘的流程和操作。多重因素导致大学生对线上招聘了解不深入。

  (二)高校就业指导难以推进.就业季按下暂停键

  在春季招聘时,总是有“金三银四”的说法。在过去的时候,三月一直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求职招聘的顶峰。鉴于目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各省的招生工作不能像往常

  一样顺利地在2020年春季进行。最近,各省的大学发布了一条通知,指出在疫情结束之前,他们将不接受任何部门离线材料的申请,也不会举行任何形式的复选会议和现场演讲。2020年上半年,学生就业形势将恶化。在疫情期间,离线实习活动不得不停止,雇主在网上组织了一些线上的实习,但是从实习到正式签约的时间延长。即使个别高校首先引入了诸如在线签约之类的优化措施,但是由于签约,验证和其他方面的流转,而签约的进程已在某种程度上被减慢。2.现有的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形式单一

  首先是提供学生就业咨询的专业指导团队相对薄弱。大多数大学的就业咨询团队都是由辅导员组成的,但是辅导员的工作很复杂繁重,兼职咨询工作是有限的,有些辅导员相对缺乏就业工作咨询技能和资格。其次,就业咨询的形式缺乏完整性。绝大多数的就业咨询只针对毕业生,而更多的是针对就业信息和职位发布,但毕业前学生的个人素质基本上已经定级了,很难了解学生困境的现状。如果他们对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有初步的了解,那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在毕业前夕,只进行简单的职位发布。第三,就业辅导课程是无关紧要的,非常理论化不切实际,导致学生对就业辅导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这直接影响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结构性失业现象突出

  1.企业复工复产延期在有新冠疫情风险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阶段的失业是可怕的:“主要城市的公司资本被打破,无法满足工人的薪水需求。因此,解雇后,成千上万的人将竞争一份工作。”恢复劳动和生产秩序后,社会需求的总价值大于企业的运营率。恢复生产后,公司将没有实际需求,因此被迫在不恢复生产的情况下恢复工作,并重新分配了人力资源。新冠疫情对社会的影响创造了高风险地区和中低风险的地区。湖北省武汉市是高风险的交通中心,也是高风险地区最大的城市群之一。这次,湖北的经济遭受重创,该地区的其他地区也受到了更大的辐射。其次,广东,四川和江西的经济兴旺地区也是疫情严重的地区。毕业生和农民工的流入和流出相对较高。新冠疫情在这些地区的影响以及公司的开工率对国家的整体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展状况和总体就业状况下行趋势。

  2.大学生创业状况不容乐观在《中国大学学生创业报告》的年度报告中,当年有超过75%的大学生愿意创业,其中只有25%的人有较强的意愿,因为创业成功率特别低,很多人都望而却步。可以看出,大学生没有前进只是等待,他们在变成企业家的步伐正在逐渐放慢。到2020年,

  随着847万大学毕业生从每年40万增加到现在,加上这种流行病的影响,有39.29%的公司将减少其学校招聘,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创办自己的企业。总的来说,成功人士很少,多数是失败者。创立业务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影响久远,早收已致失败。

篇八: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问题研

  究及对策分析①

  摘要:2021年,全国高校共有909万人毕业,比2020年多35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仅关乎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下,一方面由于遭受新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同时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上涨,两者的共同作用结果就是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方面濒临很多挑战;另一方面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企业岗位减少、招聘形式变化等不利影响导致高校和企业开展就业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在国家重视就业情况,扶持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形态的措施下,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问题将会得到妥善解决。本文主要以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问题为落脚点,对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相应的对策,以使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精准就业。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就业;精准就业;对策分析

  一、研究背景

  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同比增加35万。就业一头连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一头连着社会民生的大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关乎着高校学生毕业后的人生发展,更关乎着高校的人才培养塑造水平和国计民生。目前,虽然国内的疫情有了进一步控制,但国外的疫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今后在较长一阶段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是必然趋势。

  在疫情防控常态的大趋势下,各高校积极响应疫情防控要求,对学校进行封闭化管理,各企业用人单位积极沟通,创新招聘方式。传统形式的线下校园招聘会改为线上,云指导、云招聘、云面试等求职形式成为主流,企业与高校毕业生直接接触的机会大幅减少。同时,自去年爆发疫情以来,很多公司面临着经营难

  的问题,缩减用人需求。疫情造成的经济下行压力依然持续,疫情防控也将不断影响就业环境。

  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后疫情时代,我国就业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两对矛盾越发显著:其一是大学生就业难。其二是用人单位招聘难。笔者认为,突破现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就是更有效率地突破这对矛盾。高校的就业工作在面临诸多困局的时候,需要在理顺诸多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谨慎研判,精准定位,直击痛点,科学制定对策,保障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现状

  (一)企业生存艰难,岗位供给减少。

  受疫情冲击,我国经济下行,各行各业压力巨大。在疫情面前,受冲击最大的正是中小企业,这部分企业是吸收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军,其数量最多,但生存能力也相对较差。相对于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大企业虽然家大业大,生命力顽强,但其经营发展也在疫情影响下步履维艰。总体来看,后疫情时代,受疫情影响的大部分的企业经营逐渐恢复正常,但是停工停产、业务锐减、资金断流等问题大伤企业元气。对企业来说,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是缩减用人成本,减少岗位供给以应对经营压力。

  图1疫情对企业校园招聘影响程度

  根据《2019—2020中国企业校园招聘趋势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企业校园招聘成功率显著下降(图1)。企业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供给减少,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降低是必然趋势。企业生存艰难,岗位供给减少、失业风险增加,这就加剧了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在精准就业方面的难度。

  (二)招聘方式改变,求职难度增加

  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高校和企业为避免增加不必要风险,改变传统校园招聘线下方式,尽可能地要求企业通过线上宣讲会、线上招聘会、线上面试等方式来进行招聘。与传统的线下招聘模式相比,线上招聘有其不可避免的依的局限性。企业和学校合作力度变弱,宣传传播力度不足,招聘信息发布分散,网络面试不够全面,都会导致企业招聘效果不理想。

  对企业在招聘渠道层面,在疫情前和疫情后分别做了调研,统计显示,线下招聘会、校园招聘会等等以线下为主战场的招聘方式大大减少,而以内推、招聘网站等以线上招聘为主的招聘方式由于疫情的影响大幅度上升,并且呈现多元化趋势,企业招聘的主要渠道也从线下转为了线上。

  图2疫情前后企业招聘渠道变化对比

  线上招聘方式打破了固有的招聘模式,将“线下”转为“线上”,企业校园招聘的计划完全被打乱。线上招聘的最大劣势就是只是通过视频进行笔试和面试,HR无法确切得知应聘者的心理活动,从而更无法准确分析应聘者的求职意向。企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应该创新招聘方式,采用例如人岗性格分析匹配度等测评工具,加大线上招聘选拔人才的准确度。

  (三)学生发展受限,工作能力不足

  受2020年疫情影响,全国各高校推迟开学或进行线上教育。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高校学生实习多由线下转为线上。以上两方面因素,导致学生专业学习水平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同时,实习工作经历的缺失降低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的竞争优势,学生发展受限,工作能力不足。

  图3疫情对毕业生找工作的影响程度根据《2019—2020中国企业校园招聘趋势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毕业生认为疫情使得毕业

  生找工作的机会变小,可见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负面影响更大。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负面影响因素是多元的:从企业角度看,疫情下企业经营受挫,必须缩小招聘的规模,维持自身。从毕业生方面看,疫情下除了供给岗位减少,还需要面临疫情风险和心理焦虑等方面的因素,加之由于招聘方式的改变,毕业生不适应线上招聘模式带来的心理压力,这些因素都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相对于更多数的学生来说,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能力培养也更适用于线下。线下转云端之后,求职面试能力不适用,不能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容易导致求职面试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增加求职就业难度。

  后疫情时代,高校的就业工作不可能完全退回到以前。高校如何加快建设和完善,对于就业工作部门和辅导员来说,如何更快适应形势的变化,转变思维学习新技术,都是不小的挑战。

  (四)信息精准匹配度低,结构性矛盾加深。

  信息精准匹配程度低不仅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而且导致用人单位“招聘难”。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不断加深。

  归根究底,二者的不合适在于双方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有着理想化的需求,对薪资、行业、岗位等方面要求更加全面,工作除了提供最基本的经济保障外,还要在未来有发展潜力,对企业的经营规模、失业风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力有更多考量。作为用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要招聘的员工也有着理想化需求,希望员工的能力素质等各方面都能满足岗位需求在招聘时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专业、综合素质等考量更加挑剔,希望找到各方面更加匹配自己岗位需求的高校毕业生。

  综上,企业招不到符合企业标准高素质高能力的毕业生与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企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将持续多久,就业市场如何复苏都犹未可知,但2021届的高校毕业生即将完成学业走出校园却是无法逆转的事实。就业岗位供给减少,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使得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将变得更难。

  三、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

  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是常态化,疫情随时随地都有小规模爆发的可能性,并且局部地区会受到外国外地疫情爆发的影响而受到诸多限制。人口流动、季节气候等因素都会导致疫情突然爆发。后疫情时代有别于疫情爆发的时期,虽然疫情短暂过去了,但是疫情的作用和影响还是会长期留存的。这里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疫情随时都有可能爆发,防控疫情和抗击疫情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化;二是疫情将会对人们的教育模式、生活方式等等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将长期延续下去。正因如此,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不得不从经验性、粗放型转变为精准型。

  201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推动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要建立健全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强调精准就业服务是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必然要求。②这里说的“精准”其实就是招聘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与毕业生的求职意向能够实现准确及时的匹配。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工作应当因地制宜,推陈出新,抓住重点,精准出击。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精准开展就业扶持

  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需要国家出台政策,加大调控扶持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首先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成立专门研发部门,为高校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提供技术扶持,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其次,政府要加强与高校合作,对高校毕业生实施精准帮扶,要健全就业兜底保障。《通知》中明确指出:高校要把重点放在家庭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农村生源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上,真正实施精准帮扶,助力他们实现就业创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毕业生精准就业帮扶工作,专门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发布相关政策文件,从制度上保障高校毕业生能够精准就业。作为高校,应该积极进行政策引导,为精准就业帮扶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同时,也要多和家长交流和联系,共同发挥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助力学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针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还要做到扶贫与扶志两手抓。

  (二)高校变革教育方式,精准开展就业指导

  后疫情时代,高校职业教育工作要变革教育方式,做到强化精准就业理念,精准把握职业方向,精准进行就业疏导,精准实行就业帮扶。指导高校毕业生认清形势,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定位职业目标,及时调整就业期望。

  要想做到对职业目标精准定位,需要高校和毕业生共同努力:一方面,高校要努力建构“大就业”格局,打造辅导员、专门就业指导人员、朋辈群体为主体的就业指导工作团队,充分运用互联网沟通、大数据分析等方式,“点对点”地了解毕业生真正的求职意向,用“滴灌式”的方法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辅导工作。

  精准的开展就业指导在要将线上指导和线下指导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以线下课程为主导的就业指导模式,建设就业指导工作云端平台。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家庭、毕业生要转变思维,变“独立体思维”为“共同体思维”,将“内发力”转变为“外发力”,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构建多级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主管部门应注重顶层设计,多出台一些鼓励就业的政策,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团队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准。高校应该多招聘了解就业的辅导人员,并且加强对这些辅导人员的培训,提升就业辅导能力。高校在校内也要多方联动,建构“就业指导中心-各二级学院-辅导员-同辈”的就业指导体系,在校外要多吸纳知名校友、优秀的企业名家来为学生们进行就业讲座,不断充实高校就业辅导的力量。

  (三)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首先,学生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调节状态适应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方式。积极适应教学改革,配合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前课后的安排,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融会贯通能力,促进专业发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仅仅只是对自身的某一项技能的运用,而是对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考试能力、思维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等多维角度的运用。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有利于更好地选择就业。其次,学生要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和多元化择业理念。面对后疫情时代愈加复杂困难的就

  业局面,学生首先要保持崇高的职业理想,升华个人志向和追求,敢于吃苦,把个人发展和祖国的需要相结合。最后,学生要提升对社会形势和就业市场的研判能力,形成多元的择业观念。疫情影响下,一些新兴行业和新兴业态发展势头十分迅速,要抓住新的机会,发展自己。

  (四)企业优化招聘流程,精准识别可用之才

  后疫情时代,企业要想在校园招聘中选拔适合企业发展的应届毕业生,就要与时俱进,优化招聘流程,才能精准识别可用之才。企业应根据疫情下自身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合理的校园招聘规划,明确企业内部的招聘需求,对原有的招聘流程进行优化。以往企业在主要在校园线下开展的宣讲会应当改为线上线下相结合,并扩大线上范围。相比于线下招聘,线上招聘更加快捷且灵活,充分利用好线上校园招聘,在节约了时间成本的同时还能降低企业校园招聘费用成本,为企业带来利益。同时,企业应当利用好网络技术,创新面试方式,对于企业的一些需要毕业生拥有出色的应变能力以及业务能力的岗位,单纯的线上招聘难以精准识别人才,企业可采取线上招聘与线下招聘结合的方式,通过线上招聘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线下考核以识别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最终再决定是否录用,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招选合适的人才。

  ①项目:2021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项目(JRS-2021-1100)

  作者简介:宋文敬(1982-),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公共课教管部主任,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研究;贾静(1996-),女,山西朔州人,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儒家哲学研究。

  ②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

篇九: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疫情影响下的高校学生就业研究

  作者:李闯来源:《速读·上旬》2020年第05期

  ◆摘要:想要在疫情下顺利开展高职生的职业指导,首先要对职业指导本身的含义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所谓就业指导,指的是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国内外的就业环境,以及在就业签约时应当注意的就业事项、就业后应当要注意提高的法律意识、应具备的维权意识等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通过就业指导,学生在进行就业时,才不会显得手足无措。当然,所谓的就业指导除了技术上的引导、国家就业政策的深度解读之外,有关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把控,给压力较大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得高职生在就业季对未来有一个良好的把控。

  ◆关键词:疫情;高职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重创,进而波及到就业创业领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可以说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受疫情影响,许多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压力,取消、减少招聘计划,甚至进行裁员,岗位需求大量缩减。招聘渠道和人才市场尚未正常运作,为了防止人员聚集,许多人才市场还未开放,招聘会被大规模取消,多以网络招聘为主。作为新增就业主体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到874万人,同比多增超过40万人,同时受国际疫情形势影响,出国留学暂缓,拟留学人员转向国内就业市场,导致就业毕业生剧增。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很多挑战,其中对处于不利地位的高职毕业生的影响尤甚。

  一、疫情影响下的就业问题分析

  (一)线下招聘无法进行

  往常的三、四月份都是用人单位线下招聘最为忙碌的时间段,而如今由于疫情的影响,导致线下招聘无法顺利进行。这会导致很多有求职意向的高职学生无法通过招聘会等大型招聘活动来对有人才需求的公司进行信息的获取以及有关岗位的填报。而有大量人才需求的公司企业也无法通过招聘会等线下招聘的形式来进行心仪人才的招揽,这不论是对相关毕业生,还是对需要大量人才的單位而言,都是个不小的考验。还有的毕业生已经在疫情开始前与有关企业交换了就业意向,就等春节过后到企业所在地进行面试,但由于疫情的突然出现,导致这些原本应当在进行当中的线下招聘活动被迫中断。这对于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而言,都是不小的损失。

  (二)岗位需求减少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疫情来临前已有一部分应届毕业生进入顶岗实习岗位,这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优势所在,但同时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实习时间推迟,甚至有些企业的实习岗位直接被取消,这对需要大量实践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产生直接影响。

  (三)负面情绪积压无法释放

  由于疫情的影响,所有高职的毕业生都无法在春节过后按时回到校园中来,在家进行疫情避险对于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而言,可能会令他们产生一种压力感,让他们对未来道路的规划、方向产生迷茫[7]。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毕业生满腹的负面情绪无法进行有效的释放,也无法在与同龄人的交谈当中得到缓解,那么就会很可能令他们情绪低落,甚至濒临崩溃。

  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影响的策略

  (一)多方搜集就业信息,利用多种渠道,拓宽就业面

  针对岗位需求减少的求职现状,高职毕业生应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如关注各种网络招聘平台、学校就业网站、教育部网站,利用校友群、人脉圈搜集招聘信息等。同时要积极获取相关就业创业政策,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和社会各界为保证就业采取了各项措施,包括6部门和单位共同实施的“百日冲刺”行动,包括:升学扩招吸纳行动,充实基层专项计划行动,扩大毕业生参军入伍行动,推进企业稳岗扩就业行动,开展网上就业服务行动,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行动等,这些举措对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注入了无尽的新机遇和内驱力。各地各部门针对各项“百日冲刺”行动发布具体落地措施,高职毕业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便利条件,主动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聘适合自己岗位的工作。

  (二)调整心态,疏导压力,积极面对新形势

  受这次疫情冲击,加上经济发展本身固有的转变发展方向、优化经济结构等问题,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但我们应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等基本特点没有改变。毕业生要调整好心态,辩证看待当前的就业现状,积极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问题。既要看清我们面临的就业压力加剧的实际情况,积极自我调整,投入激烈的竞争中,又要看到此种形势下带来的新机遇,学会转“危”为“机”,抓牢机遇。

  (三)进行线上的职业指导

  由于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时,对于就业信息知之甚少,对于如何进行就业招聘的笔试、面试都没有太多的经验,故而在以往将要进入到招聘高峰期时,有关教师都会就就业问题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向学生传授一些笔试、面试的技巧,与学生分享一些职场应对的心得与经验。但是由于疫情的影响,导致所有学生都无法在春节过后及时地返回学校,故而这些线下的

  就业指导课程就无法如期举行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远程的职业指导。

  (四)进一步强化与企业深入交流

  加大企业需求调研和岗位开发力度,尤其是加强与高层次企业和有合作关系企业的交流,及时获取、反馈高质量就业信息。发挥校友企业、校董企业、行业合作企业的平台资源,继续开展线上招聘会,论证开展线下招聘可行性,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适时开展针对性强、结合度高的小型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精准有效的岗位。提高岗位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高质量就业岗位利用率,分析岗位需求,针对性推荐毕业生,做到精准推荐、人职匹配。

  三、结束语

  虽然百年难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毕业生应辩证看待,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切实行动,增强本领,转“危”为“机”,在重重考验下找准目标,在疫情大考、时代大考和人生大考中交出合格的青春答卷。

  参考文献

  [1]吴军.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策略[J].运城学院学报,2018,36(05):76-79.

  [2]王洋,王欣.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12):8286.

  [3]鲍婷,方争勇.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4):229+228.

篇十: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疫情下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析

  作者:梁朋王野张金龙来源:《辽宁经济》2020年第08期

  〔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冲击,也对全国的就业形势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疫情影响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出发,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现状,并从国家政策、高校对策、学生本人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提出促进稳步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冠疫情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新型冠状病毒在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造成全社会大面积的停工停产,对社会经济发展及整体就业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就目前形势而言,疫情得到良好的控制,社会各行各业也陆续开始复工复产。虽然疫情控制效果良好,但是对大学生就业和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一、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既是稳经济、稳预期,也是稳民生、稳信心。2020届毕业生人数达874万,同比增加40万,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高校学生是稳定就业的主力军,促进其平稳就业、顺利就业是当前社会和谐发展,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岗位与应聘人才不匹配也越来越成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实现高质量就业,充分就业,对实施积极稳健的就业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国经济形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面积的停工停产。对就业创业者来说,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在于复工复产的困难,造成企业面临节约成本缩减人员的困境;机遇在于国家政策支持就业创业,加大调整就业政策力度,包括升学扩招、充实基层专项计划、扩大毕业生参军入伍、开拓科研社区医疗基层岗位、重点帮扶疫区高校毕业生等,为参与就业创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1.环境影响人,自身教育不完善。从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企业用人一方面注重高校的品牌,同时更加看重学生的能力和稳定性,一些能力出众且专业知识较强的同学在就业市场上备受瞩目。而一部分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对工作环境、工作区域及薪资待遇要求较高,对满足不了自身需求的企业产生抵触心理,而不考虑自身能力是否与应聘单位要求是否一致。同时,“慢就业”群体也成为高校就业工作顺利推进的阻碍,部分学生考研或考公务员失利后选择“二战”或“三战”,年复一年。另外,对部分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的同学来说,就业

  也不是“硬性指标”,而是先享受几年“快乐”时光,再去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因此,高校就业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2.高校培养人,能力锻炼仍需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大学是学生学业水平、价值观念和能力素养提升的重要时期。目前,部分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存在“混日子”的心理,导致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全面,参与社会实践和接触社会的途径有限,因此在求职应聘过程中会显现出缺陷和问题。大学教育应该明确人才定位,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升级课程机构设置,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单位需求人,招聘原则待提高。从工作性质看,企业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每年近四分之三的毕业生在企业就业。从用人的需求看,随着生产力的日益提高,企业的用人需求也逐年提高。从近年来的就业形势看,部分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将个人的技术素养和能力水平放在次等需求,把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个人的就业态度放在第一位,标准的降低导致用人水平的降低,看重学历和学校品牌而轻视个人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绝大部分的职场新人出现工作流动性大等问题。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探究

  1.紧跟时代脉搏,稳步推进就业。由于疫情的影响,国家在对保障民生和促进就业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如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中小学教师招聘规模,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政策,目的就是让就业能够得到稳步的推进。地方政府及高校在落实国家就业政策时,要讲好政策,理清意义,抓住重点,抓住市场,精准施策。目前,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元,而就业渠道多元及政策支持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支撑。前期需要学校详细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意愿,通过精准摸排和重点帮扶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提升就业主动性。此次疫情对各个行业的影响不同,对属于实体经济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影响较大,而对于教育、IT、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要鼓励学生积极调整就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认清形势,不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多去关注新产业、新经济,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从“危”中寻“机”。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社区、到部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同时鼓励学生激发自身潜能和创业热情,把握大数据、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带来的机遇。

  2.固劳思想阵地,扎实就业服务。高校在进行就业工作时,要集合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仅凭借学校一个部门和辅导员完成就业推进工作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做好就业工作要多管齐下和多措并举,扎实做好做细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多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全员参与就业既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疫情防控时期,高校应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学生“云就业”能力,进一步破解校企供需矛盾。学校应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了解当下企业实际需求,协助解决疫情下单位与学生之间沟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主动将校园招聘、就业指导等工作由线下向线上转移,充分发挥高校就业市场的主渠道和

  基础性作用,推进“互联网+就业”模式创新,搭建供需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信息和服务保障。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在疫情防范常态化形势下,高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牢固思想育人阵地,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不僅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抗压意识和危机意识,及时帮助学生疏散心结,调整就业心态。在疫情防控期间,可以建议毕业生一方面努力通过线上求职,另一方面坚持学习、提升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机遇挑战并存,大学生需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最终的就业,也就是毕业生本人的就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能够让其在大学生涯中逐步建立自身的职业观念,树立就业目标。在大学,学生的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学术水平、专业技能都需要在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得到体现。高校毕业生既是今天的求职者,也是未来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在疫情面前,毕业生应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技能,多学习、多交流、多思考,积极调整自身的就业策略和就业选择,尤其特殊时期更应该端正态度,转变就业观念,改变“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观念,树立“就业—择业—创业”的就业观,抓住机遇,努力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身的力量。疫情面前,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论是国家、高校还是毕业生本人都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层层落实就业政策,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定信心、精准施策,全力以赴促进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扎实稳步地推进就业工作。

  (作者单位:1.3.沈阳工业大学;2.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

篇十一: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P>  疫情对中国就业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就业去向分析

  一、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及大学生就业力分析

  普通高等教育指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学历教育,普通高等学校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全国招生)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公办本科大学、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根据高考录取批次的不同,本科也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但它们同属于一个层次和等级(即本科教育层次)。同时本科又分为“重点本科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重点本科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注重理论研究,后者注重理论实践应用。普通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储干培养计划"的措施之一,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措施。

  中国高等教育储干培养计划之下的本科办学等级(部属、省属、市属)的不同、本科办学体制以及性质(公办、民办)的不同,由办学体制决定的本科学费高低的不同,本科(一本、二本、三本)各大学毕业证书“本簿和颜色”的相同与不同等等与本科高校的层次和“学历、文凭”水平的高低无关,所以一本、二本、三本高校是具有相同本科学历和文凭的高校,只是侧重不同,重点本科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理论研究,普通本科高校(普通一本、二本、三本高校)重理论应用,中国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将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21世纪的高等教育即重点本科重研究,普通本科重应用。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数12679461人,其中研究生毕业生有639666人,普通本专科毕业生7585298人,成人本专科毕业生2131369人,网络本专科生毕业生2323128人。

  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2020年研究生毕业生人数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2020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2020年成人本专科毕业生人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2019年网络本专科生毕业生人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相关报告: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高等继续教育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及投资前景趋势分析报告》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综合考虑疫情影响等因素,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

  二、2020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就业市场影响分析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经济受到影响下行,很多企业被迫压缩人力资源支出,招聘需求下降,社会失业人口上升。2020年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其中16-24岁人口、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3.8%、5.5%,分别比3月份高0.5、0.1个百分点,社会就业压力大。

  2020年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年中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很大。春季因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不许聚众人员,所以春季没有举行线下招聘会。2020年总体招聘需求下降34%,应届毕业生招聘需求下降44%,小微企业招聘需求下降52%,

  2020年中国招聘市场需求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去向与2019年第四季度相比,2020年一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求职申请人数则增加,从同比来看,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综合影响下,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一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了16.77%。在疫情突发事件冲击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两端均受到一定影响,使得2020年一季度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智联招聘最新大数据,2020年一季度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大学生CIER指数相对较高,而东部和西部地区的CIER指数较低。2020年一季度大学生CIER指数较高的城市为大庆、咸阳、洛阳等中部和东北地区三线城市,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如中山、淮安、惠州、威海和秦皇岛等。而东莞作为新一线城市,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较好。从就业景气较差的城市来看,贵阳的大学生CIER指数最低。从期望就业城市来看,一线、新一线城市及部分省会城市成为毕业生首要选择。

  不同学历就业去向情况

  -全文完-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篇十二: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P>  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就业

  心态的研究

  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面对与往年不一样的就业形势,以往热闹的校园招聘会取消了,纷纷转战线上招聘,外贸企业等求职热门单位的招聘需求大大减少。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就业心

  态会发生如何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它,是本文将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疫情背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心态

  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首次发现新冠病毒以后,迅速席卷全国,全国人民一起度过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春节。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冠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遏制,但是随之而来的全球大爆发,至今也没有出现结束的迹象,在世界范围内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毕业季应该是忙碌的季节,而疫情的爆发使他们不得不宅在家中,不能出去找工作,不能实习,很多行业如餐饮、旅游、酒店、外贸等企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如何生存下去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更加不要说招聘了。再加上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走高,使得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在疫情常态化下如何实现更好的就业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一、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1疫情背景下就业市场需求形势分析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使得很多企业措手不及,国内几个月的疫情期间,餐饮、旅游、酒店、娱乐等行业全面歇业,很多生产制造企业处于停工停产状态,国内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虽然在国内疫情高峰过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是国外疫情的爆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给我国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带来很大冲击,疫情给各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短期内很难消除,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

  生存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纷纷调整用人计划,就业市场需求大幅下降,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如何生存下去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很多中小企业不仅停止招聘,缩减用人计划,甚至挺不过疫情冲击而被迫倒闭。而中小企业在以往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提供了大多数的就业岗位,使得本来就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1]。

  虽然疫情的影响对企业造成巨大冲击,但是也给很多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在疫情中受到的影响最小,甚至很多互联网企业的人才需求比以往更大。这种逆势扩张其实也很好理解,疫情期间人们的工作生活重点纷纷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线上办公、线上上学、线上购物热潮使得互联网企业人才缺口放大,比如在线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很多在线教育企业持续大规模招收新员工,疫情危机成为这些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1.2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招聘形式发生改变

  新冠疫情的爆发,给高校毕业生求职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以往火爆的校园招聘场面看不到了。往年的三、四月份是校园招聘的黄金时段,很多高校毕业生拿着自己的简历,穿梭在各高校的招聘现场,而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很多高校的毕业生都是临近毕业才返校,校园招聘被线上招聘所取代,高校通过云招聘的形式在企业和毕业生之间搭起桥梁,招聘形式发生改变,线上招聘成为主流。

  招聘形式改变,很多招聘工作都要在网上完成,但是由于疫情的突发,很多企业没有准备,对线上招聘的工作流程不熟悉,准备工作欠缺,招聘信息发布不及时,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给高校毕业生求职带来诸多不便,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招聘成本,也难以招聘到适合本企业的新员工,需要企业做出及时改变,适应后疫情时代招聘工作的需要[2]。

  1.3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工资待遇很难达到预期

  据统计,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870多万,再加上因为疫情原因失业待业的往年大学生,2020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达到千万以上。而整个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并不乐观,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大量减少,如此僧多肉少的就业局面导致用人单位选择余地增加,用人要求标准提高,很多高校毕业生不得不放

  低姿态,甚至会出现商品加盟店招聘店员出现多名研究生投递简历的现象,在这样的形势下工资待遇水平很难达到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预期,也会大大增加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性。

  二、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

  2.1过分看重薪酬福利的功利心态分析

  在高校毕业生所有不良就业心态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急功近利心态,过分看重薪酬福利等物质条件,而忽视了自身职业的长期发展。而在疫情背景下,这一心态被进一步放大。一场疫情让人们看到了存款的重要性,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往往选择经济基础更好的一线大城市,特别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最为这些高校毕业生所青睐。一味追求高薪酬、高福利单位,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是毕业生求职首选,而对于能够提供更多岗位、更容易入职成功的中小企业,并不在他们的就业目标当中,造成毕业生求职扎堆现象。而毕业生自身条件各有不同,过分看重薪酬福利,一味向往大城市工作并不一定是每一个高校毕业生的最佳选择[3]。

  2.2对外界帮助形成依赖的就业心态分析

  很多高校毕业生没有实习经验,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往往过多参与老师家长的意见,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就业依赖,丧失自己的独立判断。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本该四处去参加招聘会,积累自己求职经验的阶段,不得不宅在家中,进行网上求职。求职方式的转变并不在高校毕业生的预期之内,再加上由于疫情原因就业岗位的减少,很多以前已经确定的工作也会发生变数,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对外界的帮助依赖性会更强。

  2.3盲目攀比的就业心态分析

  盲目攀比的就业心态也是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心态,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盲目从众,同学们觉得好的单位自己也去应聘,而一些单位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也会因为不被同学看好而放弃。特别是当看到身边的同学找到一份心满意足的工作时,也去

  盲目追求,不考虑自身能力水平能否达到企业要求,自身定位过高,容易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引发心理失衡。

  2.4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心态分析

  除了上述不良就业心态外,也有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更加理智和现实。先就业再择业就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回归理性的现实反映。今年本来就是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再加上疫情影响,很多企业的生存都成为问题,就业市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比往年更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受限于工作经验、自身专业能力水平等因素,很多非重点大学、非热门专业的学生短时间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先在就业市场上找到一份工作积累经验,在合适的时机寻找二次就业的机会,这种心态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来说是客观可行的,是明智的选择。

  2.5自主创业心态分析

  自主创业心态也是疫情背景下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一种积极心态,当前国家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就业指导和培训,还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免除各种费用、获得贷款贴息、享受税收扶持等。一些自主创业意识强的高校毕业生,秉承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的心理,利用自身所学和国家政策支持,投身到大学生创业热潮当中,有助于高校毕业生的快速成长,在更大的舞台展现自身的价值。

  2.6接受继续教育的学习心态分析

  考研还是就业,是每年高校毕业生都不可回避的热点话题,疫情背景下,就业市场的供需极度不平衡,很多用人单位提高用人标准,追求高学历人才,无形中给高校毕业生带来压力。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秉着继续提高的心态,选择考研,进而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一个较高起点。选择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也要有继续学习的心态,在工作之余加强自身的学习进步,合理规划自身的未来,做有用的人才,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三、新冠疫情背景下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策略分析

  3.1国家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支持,开拓就业渠道

  面对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表现出来的不同就业心态,需要国家、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共同推动,来应对疫情下的就业新形势。从国家层面来看,要大力推动网上就业服务,组建网上就业市场,共享岗位信息。要大力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好这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一对一帮扶等形式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实现就业。疫情背景下今年的就业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国家要积极进行宏观上的调控,比如增加一些针对疫情防控的工作岗位、政策引导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欠发达、就业压力小的地区就业,促进人才的流动[4]。

  3.2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积极搭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要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当前很多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存在误区,认为就业指导工作是就业处的事,工作开展往往集中于毕业前期。但是这种突击式的培训教育往往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需要高校在大学生入校开始就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工作,对他们进行就业思想引导,开展就业政策讲解、就业心理分析、就业求职技巧等课程,帮助他们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规划。疫情常态化下,高校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与企业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网上云招聘的准备工作,大力推动网上就业活动的开展,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好就业[5]。

  3.3高校毕业生要调整心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严峻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必须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合理评估自身,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走出求职就业的误区,摒弃那种急功近利、外界依赖、盲目攀比的就业心态,从而能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占据主动。在顺利实现就业后,也要形成终身学习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线上招聘取代线下招聘成为主流,很多企业的经营发展出现问题,就业市场需求大大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

  题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学生表现出急功近利心态、对外界帮助的依赖心态、盲目攀比心态,也有的学生能够及时自我调整,先就业再择业,或自主创业或继续学习深造。而要想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就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学校的积极引导、毕业生自我调整学习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春阳,毕会娜.后疫情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22):106-107.

  [2]刘雪薇.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0):70-71.

  [3]马玉曼,宋博.新冠肺炎疫情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河北企业,2020(10):64-65.

  [4]赵元元.多措并举做好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20(04):9-10.

  作者简介:刘骁(1989.2),男,汉族,天津,硕士研究生,天津理工大学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

篇十三: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P>  疫情常态化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探讨

  辽宁科技学院辽宁本溪117004

  摘要:疫情常态化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二级学院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疫情常态化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所出现的变化和问题,有针对性的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和建议,希望为二级学院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疫情常态化大学生就业二级学院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预计,2022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1076万人,同比2021年的909万大学毕业生增加167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新冠肺炎疫情的对全球经济的持续影响,也对国内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双重因素叠加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如何在疫情常态化下,做好大学生就业相关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2022年以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问题和难题,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高校,针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召开了相关会议,积极探索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方法,积极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一、疫情常态化下,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

  1、招聘会的形式发生巨大变化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和疫情防控政策的动态调整,学生的出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原本线下举行的招聘会,全部改变为网络招聘。虽然网络招聘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最好的选择,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网络招聘缺少招聘会现场宣讲的真实感,缺乏学生和用人单位间互相沟通、考察等问题。对于学生和招聘企业来说对于线上招聘这种形势都需要一个适应和接受的过程,同时网络招聘的平台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

  1.

  2.

  毕业生的择业观发生变化

  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对大部分的行业都产生了影响,同时对毕业生的择业观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学生中形成了就业求稳的观念,增强了许多毕业生对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等单位的认同。自2020年以来,国家公务员考试、各省的省考、选调生等考试报名人数每年都呈上升趋势,可见大学毕业生对“铁饭碗”的追求之强烈。

  3、“慢就业”现象愈发凸显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95后家长对子女的就业问题的认识更加多元化,他们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慢慢找,期盼子女考公务员,一年考不上,多考几年[1]。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457万人,自2016年起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一直呈增长态势。部分毕业生,不想就业,害怕就业,也是形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这种“慢就业”情况的愈发普遍和严重,也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产生了极大不利的影响。

  二、疫情常态化下,二级学院就业工作相关对策

  1、二级学院要建立健全就业领导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氛围

  在疫情常态化下,二级学院要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院系领导包专业、专业教师包学生的包保责任制,发动全体教师参与,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献计献策。二级学院要积极挖掘优秀毕业生资源和产学研合作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要大力开展各种形势的网络招聘活动,拓展活动形式,提升就业工作线上服务能力。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毕业班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发挥带头作用,帮助毕业生就业

  对于在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来说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建立起所负责班级的毕业生台账,跟踪好班内的每名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向毕业生讲解政府的

  就业政策,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就业。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保持长效性和持续性,从大四上学期开始就要关注每名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就业意向,做好跟踪和统计工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打好基础。

  3、发挥专任教师的优势,全员全方位参与就业

  目前来看,二级学院中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由就业辅导员和班主任来进行具体的工作,但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大,仅靠人数较少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完成就业工作难度会越来越大,专任教师的加入会使就业工作形成合力,能更好的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完成。专任教师学历高,专业经验丰富,对本专业就业方向,就业前景有更清晰的认识。学生对专任教师在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建议更容易被学生接受[2]。同时专任教师在授课中应在学生低年级时,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尽早为学生灌输“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在学生高年级时,在专业课授课中,讲述一些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的故事,给予毕业生一定的正切就业引导,使毕业生做出正确的就业决定,从而促进就业率的提高。专任教师在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中,如企业需要招聘,专任教师可以在从中进行沟通和斡旋,为毕业生争取到就业岗位,拓宽就业途径。

  在目前疫情常态化的大环境下,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困难的挑战。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就业工作人员和全体教师要精诚团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进就业工作中,为学生提供更好、更精准、更细致的就业服务,确保就业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参考文献

  [1]朱烁.“慢就业”现象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为之道[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148-149.

  [2]王飞,刘欣超.常态化疫情下高校专任教师促就业机制研究——以动物医学专业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1):175-177.

  作者简介:刘洋(1987-),男,硕士,辽宁本溪人,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十四: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P>  既要看清我们面临的就业压力加剧的实际情况积极自我调整投入激烈的竞争中又要看到此种形势下带来的新机遇学会转危为机抓牢机疫情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加速淘汰一批无法适应市场的企业对求职就业者而言这可以帮助我们降低决策成本选择更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企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作者:耿海霞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7期

  摘;要:百年难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届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包括岗位需求减少、所学专业与行业领域受创,职业生涯发展受挫、就业心理压力增大等,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应对策略,有利于降低疫情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就业局面的稳定。

  关键词:疫情;高职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7.038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重创,进而波及到就业创业领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可以说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受疫情影响,许多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压力,取消、减少招聘计划,甚至进行裁员,岗位需求大量缩减。招聘渠道和人才市场尚未正常运作,为了防止人员聚集,许多人才市场还未开放,招聘会被大规模取消,多以网络招聘为主。作为新增就业主体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到874万人,同比多增超过40万人,同时受国际疫情形势影响,出国留学暂缓,拟留学人员转向国内就业市场,导致就业毕业生剧增。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很多挑战,其中对处于不利地位的高职毕业生的影响尤甚。

  1;疫情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1.1;岗位需求减少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疫情来临前已有一部分应届毕业生进入顶岗实习岗位,这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优势所在,但同时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实习时间推迟,甚至有些企业的实习岗位直接被取消,这对需要大量实践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产生直接影响。

  据《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单位服务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可以说中小微企业是吸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然而受疫情冲击,国内一些小微企业面临着关、停、并、转等系列问题,这将导致企业岗位需求随之减少。Boss直聘等其他招聘平台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新增岗位同比降幅达到49%,微小企业降幅更多。企业的倒闭和缩招使得就业岗位大量减少了,直接加大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2;所学专业与行业领域受创,职业生涯发展受挫

  此次疫情使得人口聚集型的服务类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包括:餐饮行业、旅游行业、运输业、制造业、地产业,而这些行业又是“招人用人大户”,吸纳了大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的面向旅游行业和餐饮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受此次疫情影响,大量酒店裁员或倒闭、多家邮轮公司裁员、线下旅游门店关门,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部分毕业生因所学专业涉及行业发展前景不明,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产生怀疑,对未来发展方向产生了困惑。同时依然有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与市场需求不对称,赴基层、到农村地区、到贫困边远地区和三四线城市工作意愿不强,这也加大了就业难度。

  1.3;就业心理压力增大

  应届毕业生本身就承载着毕业、就业的心理压力,对未就业高职毕业生来说,疫情带来的岗位减少、行业缩招、就业后延等现实情况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此外,招聘方式发生变化,由以往的线下招聘为主变为线上招聘,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新的挑战,增加了求职就业中的心理压力。疫情下较多出现的求职心理问题包括迷茫、焦虑、抑郁。疫情为就业带来更多未知因素,在大环境不明朗的情况下,毕业生容易对前途、对行业选择产生迷茫情绪。同时,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对外界环境的担忧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如果不能合理调适,还会导致抑郁。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中,不少旅游管理毕业班同学纷纷感叹毕业即失业,对未来和前途较为迷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心理压力增大的挑战。

  2;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影响的策略

  2.1;多方搜集就业信息,利用多种渠道,拓宽就业面

  针对岗位需求减少的求职现状,高职毕业生应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如关注各种网络招聘平台、学校就业网站、教育部网站,利用校友群、人脉圈搜集招聘信息等。同时要积极获取相关就业创业政策,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和社会各界为保证就业采取了各项措施,包括6部门和单位共同实施的“百日冲刺”行动,包括:升学扩招吸纳行动,充实基层专项计划行动,扩大毕业生参军入伍行动,推进企业稳岗扩就业行动,开展网上就业服务行动,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行动等,这些举措对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注入了无尽的新机遇和内驱力。各地各部门针对各项“百日冲刺”行动发布具體落地措施,高职毕业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便利条件,主动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聘适合自己岗位的工作。

  2.2;重新定位,放宽眼界,找准发展方向

  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高职毕业生应根据新的形势重新进行自我定位,重新审视并综合考虑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高职毕业生应深入了解不同行业、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行业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判断,放宽求职目标行业范围。同时要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合自身兴趣、爱好、优势、劣势,综合分析,寻找岗位与自身特质的契合点,重新进行职业定位和生涯规划。充分考虑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就业方向,不局限于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在此次疫情中,互联网行业、在线消费、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无人经济等领域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用工需求不降反升。这些领域中恰有很多适合年轻人的岗位和机会。另外,除了新兴产业外,基层也给了毕业生更加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以往存在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而艰苦地区、艰苦行业、艰苦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情况,如今在疫情冲击下,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国家加大对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毕业生走向基层,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回基层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斜杠青年”越来越流行,从事多种职业、灵活就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欢迎。此外,考编、入伍、升学、创业等也是毕业生值得认真考虑的方向。

  2.3;调整心态,疏导压力,积极面对新形势

  受这次疫情冲击,加上经济发展本身固有的转变发展方向、优化经济结构等问题,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但我们应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等基本特点没有改变。毕业生要调整好心态,辩证看待当前的就业现状,积极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问题。既要看清我们面临的就业压力加剧的实际情况,积极自我调整,投入激烈的竞争中,又要看到此种形势下带来的新机遇,学会转“危”为“机”,抓牢机遇。

  疫情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加速淘汰一批无法适应市场的企业,对求职就业者而言,这可以帮助我们降低决策成本,选择更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企业。在这次疫情中,衍生出的一些新业态,譬如互联网行业、在线消费、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无人经济等,招聘需求不降反升,扩招的行业企业更有发展潜力。而传统行业也在进行重塑性升级,如进行线上销售,通过抖音、直播带货等。如果能抓住新的风口,就能带来新发展机遇。其次我国中西部地区、边远山区、农村地区等,其发展优势与空间凸显;再次高科技行业尤其是医疗行业、公共卫生健康行业、康养行业等有较大的发展机遇。

  高职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劳动观,将自己的工作与幸福同国家的需求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找准职业定位。要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基础做起,从地方做起,先就业再择业,积极投身企业和社区,融入社会,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提振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2.4;采取切实行动,积极应对现实困难

  行动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最好办法,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毕业生不能束手就擒,而应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掌握求职路上的主动权。一方面,多渠道搜集招聘信息,获取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校招網、招聘网站、校友群、学院毕业生群等都是获取相关就业信息的渠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道。近期,教育部联合地方、高校以及招聘网站开展“24365校园招聘服务”,各地纷纷鼓励和探索网络招聘会、网络面试等新路径、新模式,各位毕业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和活动,相信政策效果会逐步显现。

  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应提升应聘技能,提高过关率,如学习简历的制作、掌握线上面试技巧等。受疫情影响,2020届毕业生求职的主阵地从“线下”转为“线上”。“线上”面试与传统的面试有很多的不同,有的学生在“线上”面试中可能会心理紧张或不重视,因而没有很好地发挥。另外,在视频面试中,毕业生的微表情在镜头中将被面试官一览无余,需提前进行演练,关注眼神和肢体语言,因此“线上”面试只有比“线下”准备得更充分,同学们才能把握就业机会。线上面试要注意营造仪式感,面试地点环境要相对干净和简洁,面试礼仪得体,穿正装、关手机等,还要熟悉视频面试平台的操作流程,确保设备和网络的通畅。

  另外,毕业生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进行求职技能专业培训,增强自身竞争力。高职毕业生还可以通过高校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疏解自身就业焦虑情绪,缓解就业压力。

  3;结语

  虽然百年难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毕业生应辩证看待,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切实行动,增强本领,转“危”为“机”,在重重考验下找准目标,在疫情大考、时代大考和人生大考中交出合格的青春答卷。

  参考文献

  [1]黄维.疫情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挑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04):9-11.

  [2]王洋,文正建.疫情“大考”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05):1417.

  [3]吴华华.试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毕业班就业工作的推进[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4):274-275.

  [4]蔡宏波.疫情对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估测[J].人民论坛,2020,(09):92-94.

  [5]温晓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地方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策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01):40-42.

  [6]王双煌.疫情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就业心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4):78-80+120.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7]蔡红建.当求职季遇上疫情期,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怎么看怎么办[J].人民论坛,2020,(Z2):124-127.

  [8]岳昌君.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06):4-8.

  [9]陈建帮.抗击疫情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引导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06):38-42+53.

篇十五: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P>  后疫情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缓就业”状

  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择业期延长已成为一种趋势,部分大学生毕业生找工作时存在的“高不成、低不就”心态,与日益流行的“慢就业”、“缓就业”潮流,是当前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特征的一体两面,同时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本文就对高校毕业生“缓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积极提出应对高校毕业生“缓就业”的方法和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及早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后疫情,缓就业,对策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规模和数量创历史新高,无论从总量还是从结构来看,稳就业都面临着不小压力,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同时受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使就

  业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企业招聘人数缩减,部分线下招聘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影响正常的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在招聘过程中,部分企业招聘的相关工作经验要求使应届毕业生丧失部分竞争力。日益庞大的毕业生队伍和日益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除此之外,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高等人才增多,使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一部分毕业生存在“懒就业”、“缓就业”、“躺平”的思想,招聘的公司不想去、投递的公司进不去、考研考公再来一年,对就业的本质认识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模糊,缺乏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进入就业选择的误区,使当前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因此,科学、有效、合理的就业举措显得异常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的大事,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需要全面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立足当下,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又要把握促进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因势利导,统筹兼顾,多方施策,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1后疫情形势下缓就业状况分析

  “缓就业”是当前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缓就业”,是物质丰富、产业升级和社会多元化的必然趋势[2]。在疫情形势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问题更加复杂严峻,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经济结构失衡和企业的不景气,使“缓就业”状况进一步加剧。高校毕业生“缓就业”状况按其性质划分,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1.1疫情形势下一般性就业问题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即在求职的过程中,人多岗位少,供大于求,造成劳动力过剩。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一般性就业问题尤为明显,从企业招聘来说,疫情的影响,使不少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招聘活动受到不小困扰,从而缩减招聘人员,线下招聘活动改为线上招聘,招聘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劳动力供给来说,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使劳动力供给量增大。从劳动力需求来说,由于受疫情影响,经济波动中的经济衰退或不景气,单位劳动力需求减少[3]。同时,由于科技发展,技术进步,企业的转型升级,使投入要素的存量与增量偏向资本而不是劳动,也使劳动力需求减少,形成一般性就业问题。

  1.2疫情形势下结构性就业问题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因为劳动力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对应,使工作岗位与毕业生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原因不在于缺乏足够的就业工作岗位,也不在于缺乏足够的劳动力,而在于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着空闲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现有无工作的毕业生教育程度、技术水平、专业特征不适应这些工作岗位的需要。

  受新冠疫情影响,结构性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出现“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这样的结构性矛盾,结构性就业问题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培训的结构调整尚未与就业市场需求结合,导致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和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高校缺乏对专业需求的分析和长期规划,主要从学科完整性出发设置专业,忽视了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由于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工人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不足,部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还难以跟上市场变化[4],从而使部分毕业生成为“缓就业”人群的一部分。

  1.3疫情形势下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一个人对职业的选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职业发展规划,个人基本情况以及价值观等等[5]。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毕业生就业难度剧增,很多毕业生在个人职业选择的时候普遍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普遍存在,职业规划不明确,职业目标不清晰,自我认知不够,盲目跟风,而同时也存在另一种现象,有许多基层一线和三四线城市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却又招不到毕业生,导致了区域间的就业的地区结构严重失衡,这也反映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倾向于东部沿海或发达城市,求高薪、求名气以及从众心理普遍存在。而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少有人问津,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却恰恰是那些中小城市、边远地区、西部地区、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工作单位,这些地区和单位严重缺人,但每年去这些地方工作的毕业生却少之又少。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毕业生就业观念问题,自身定位问题,以及理想与现实脱节问题。除此之外,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部分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而不适应市场需求,就业意愿、就业竞争力、择业能力亟待提升。由于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个人定位不清,盲目从众等问题,使一些暂时还未找到工作学生出现失落、迷茫、焦虑等情况,导致毕业生产生“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等就业心理问题,沦为“缓就业”群体[6]。

  在新冠疫情形势下,除了企业的破产、缩减招聘人员导致的“缓就业”问题之外。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增多,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还表现在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毕业生热衷于体制内的工作,毕业生聚集、扎

  堆某些地区单位,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存在考不了编制不就业的思想,考不上研究生不工作的心理,据统计202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突破四百万人,数量相当庞大,而且一部分未考上的学生选择“二战”,因此开展的招聘活动会失去一部分应聘者,直接对企业招聘带来影响。除此之外,在求职过程中一部分毕业生热衷于某些企业或者工作岗位,报考比明显偏高,因招聘人数有限,部分毕业生无形中错失了应聘其他岗位的机会,成为了“缓就业”毕业生群体。

  2疫情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缓就业”应对策略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疫情形势下导致的毕业生“缓就业”问题尤其突出,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显得异常重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障[7]。因此,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要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寻求对策,助力高校毕业生及早就业。

  2.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的就业择业和人生发展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充分刺激学生规划人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动机,同时有助于培养毕业生满足市场需要的实践要求[8]。从狭义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阶段主要是开展职业生涯的准备期,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任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教育学生时,既要高瞻远瞩,又要立足当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类施策,因势利导,既要正确分析,又要融入生动案例,寓教于乐,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全面认识自我,综合分析自身的优缺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仅有利于社会发展,更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坚定个人的目标方向,克服从众心理,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教育背景、能力水平、综合素质等,给自己合理定位,正确选择职业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避免功利心理,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牢记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在求职面试以及就业创业时树立信心,调整心态,充分准备,主动出击,争取实现早日就业。

  2.2落实就业服务与指导

  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和其他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以及服务措施,以满足毕业生在求职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技能,其中包括价值观引领、就业信息甄别、面试技巧、心理辅导等。针对疫情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缓就业”问题,高校的就业服务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指导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熟悉就业相关政策,对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基层项目、征兵入伍、择业期等相关政策要准确掌握,并有效传递给学生,利用就业指导课结合线上活动进行讲解宣传,答疑解惑,精准动员,引导学生去基层、去部队,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其次,在疫情形势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完善就业信息系统网络化、平台化建设,保障就业信息畅通,更新及时,针对专业特点,整合、筛选、传递招聘信息,针对家庭困难学生实行点对点和经济帮扶,一对一跟进,同时做好因疫情影响为毕业生带来的心理问题,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焦虑,减轻就业压力,提升就业信心,快速适应线上招聘新路径,用心用情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精准化服务。最后,完善就业追踪与反馈机制,高校应利用毕业生数据库,对已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进行跟踪,帮助相关学生做好政审材料的填写以及档案派送工作,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和专业的要求,同时收集学生对就业单位的评价以及单位的意见反馈,并进行存档,为其他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指引,助力毕业生更好、更快的就业。

  2.3就业工作全员化,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

  为响应国家稳就业的号召,针对疫情形势下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高校要勇于担当,强化组织领导,应积极采取行动,主动作为,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岗位,使每一位党政教学人员都能成为推进就业工作的促进者,构建“学校领导—学院领导—教学部主任—班主任—辅导员—专业任课教师”六级就业工作

  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掘潜在就业市场,积极拓展就业岗位,共同推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同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单位建设,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增进互联互通,掌握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针对专业特色,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大力宣传、精准引导部分毕业生去西部、去基层、去部队等人才缺乏的地区,及时将招聘岗位及政策措施上传下达,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开辟绿色通道,帮助毕业生尽快入职。充分利用网络招聘平台、公众号等,实时为毕业生传递招聘信息,随着互联网+、自媒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毕业生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就业的倍增,同时灵活就业也是一大趋势,鼓励毕业生结合个人实际情况,从事形式多样的灵活就业岗位,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尽早就业,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并努力保障高校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为社会需要服务。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新冠疫情形势的影响下,给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新的挑战必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树立信心,迎难而上,顺势而为,统筹协调,精准施策,共同推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努力保障毕业生的早就业、快就业、稳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好男,邓洁琼.后疫情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21(11):51-52.

  [2]本期话题:防范“慢就业”变成“懒就业”[J].中国就业,2021(10):5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4]金观平.有效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N].经济日报,2022-0322(001).DOI:10

  .28425/n.cnki.njjrb.2022.001698.

  [5]周文静.浅析个人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5):2

  41-243.

  [6]张久建,赵崇阳,王萌,呼永力.疫情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就业与保障,2020(07):180-181.

  [7]王好男,邓洁琼.后疫情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21(11):51-52.

  [8]侯琳琳,孙靖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23):120-121.

  作者简介:朱乾峰(1992年—),男,河南郸城,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肇庆学院(526000),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篇十六: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P>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数据分析

  20xx年,一场突然而至的疫情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环境也变得更加严峻。面临不可抗的外部环境,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观念是否有所转变?就业现状如何?是否会考虑多元化的灵活就业方式?针对这些疑问,近日,金柚网研究院联合豆豆兼职发布了《20xx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基于调研数据从宏观面和微观面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就业环境、就业现状和趋势予以客观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就业观念趋于理性受疫情影响,经济受到重创,企业裁员、现金流吃紧现象频发,总体用工需求挤压,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也同步降低。

  据相关数据显示,一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为1237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了16.77%,但求职申请人数增加69.82%;从环比来看,与20xx年第四季度相比,同样地,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求职申请人数则增加。因此,从供需配比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难度明显增大。

  面临相对严峻的外部就业环境,大部分毕业大学生更倾向于先就业再发展,据金柚网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54.7%的大学生毕业后计划求职进入就业状态,78.2%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全职稳定的工作,同时,67.5%的大学生会考虑长期从事兼职工作。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更趋理性。新一线城市成为大学生就业首选地,选择兼职增加收入近年来,伴随着新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对大学生求职留驻的吸引力也越来

  越大,据报告调研数据显示,近一半的学生计划在新一线城市就业,占比超一线城市。从行业来看,互联网、游戏、软件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引力最强,且意向和实际情况偏离度小。从岗位来看,人事行政、运营、市场推广岗位受欢迎程度高。

  另外,因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和年轻人就业观转变,兼职的供需量逐渐增加。据金柚网旗下豆豆兼职平台企业访谈需求显示,餐饮、零售、物流、教育培训以及娱乐行业对兼职类的用工需求较大,需求岗位包括服务员、营业员、客服、充场、APP试玩、主播和才艺老师等等。

  从调研数据来看,有意向和实际在做兼职工作的学生占比约为20%,大学生选择兼职的动因主要是考虑基于全职工作之外,通过兼职获取更多的收入。此外,在择业上,兼职在时间上的灵活性优势也非常显著。灵活就业或成大学生及年轻群体的未来刚需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群体面临愈发严峻的就业环境,倾向于先就业后发展,且在全职工作之外期望通过兼职增加收入,有长期兼职需求。此外,豆豆兼职用户运营负责人表示,新一代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开放,期望从事更多元的兼职岗位,做一名酷炫的斜杠青年。因此,从内外驱动因素来看,灵活就业未来或成大学生群体的刚需。

篇十七: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P>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形

  势分析

  摘要:就业问题是我们国家目前关注的重点问题,是国家财富的根本来源。就业问题牵动万万千千个家庭的生活,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大学生毕业生可以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生长,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本课题在对河北省大学生关于就业问题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资料论文等内容,详细分析了现今常态化疫情下河北省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常态化疫情;大学生就业

  课题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1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JRS-2021-1174)

  1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从上世纪末开始的高校大学生扩招工作开始以来,随着毕业人数的节节攀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然成为了困扰各界的顽疾。经社会调查,粗略估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2021年近40万,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人数的攀升让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随着河北省疫情在2021年基本保持稳定,疫情防控工作步入常态化,经济进入加速恢复期。

  2原因分析

  通过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的走访或表格调查,其中主要是以河北农业大学17级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将结果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部分。内在因素包括个人就业思想观念和就业能力两个方面,外在因素包括企业计划和高校培养方案等。

  2.1内在因素

  关于就业难的内在原因,首先与个人规划有很大关系。个别高校学生只想混本科文凭,自大学期间起荒废学业,浪费资源,没有进行大学职业规划,四年内并未得到任何文化知识层面和身体健康层面的提高。在这样情况下发展的学生在未来始终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会有用人单位秉持优中择优的理念对其进行聘请。其次,面对现在大学生就业人数剧增的焦虑、困惑心理;自卑、自负心理;受到挫折后的抑郁、恐惧心理;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从学校进入社会的还未“断奶”的对父母的依赖心理等都会阻滞大学生就业程序的正常进行。所以对于大学生本人来说,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改善个人就业思想方面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2外在因素

  企业方面,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拥有更多高质量人才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而招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是企业获取人才的主要渠道,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社交信息的颠覆性改变,招聘板块成为了介于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在招聘过程中,由于选择的多样化、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者工作岗位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高校方面,大学生职业规划观念尚不清晰和完备,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未对自身作出清晰的人生就业规划;创新创业规划落实不完整,很多大学生为挣学分而进行创新创业课程,但并未内化于心,只是浪费宝贵时间。

  3对策分析

  3.1国家和社会

  国家早已经为应对各种方面给高校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做出了回应;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等都是缓冲解决措施。此外,我们还可以

  借鉴国外关于如今在常态化疫情下例行的就业扶持政策比如货币政策和短时工作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结合中国特色转化成为我所用的就业帮扶政策。但无论现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这些政策都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配合,社会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安排,给予大学生就业群体更多关注和关怀。否则,一方政策的提出得不到另一方政策的支持和实施,都会不利于现今情况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3.2企业和高校

  企业方面,需要提高工作待遇和改善作业机制。不要过分苛求毕业生的完美工作,完美的工作都是需要多次的实践才能完成的,没有人能一步到位。若过分苛求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减少大学生员工对企业之间的黏性,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对企业本身和大学生就业者之间都会产生一定好处。高校方面,在理论上,开展教育教学课程并将之列为必修课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以增加该群体的积极就业意识。在实践上,给予大学生足够的创新项目用以锻炼其能力或组织学生按一定要求设计创新项目,寒暑假积极进行有关于专业的社会实践以增强个人就业能力。

  3.3个人

  最主要的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如用实习,兼职等工作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参加各种论坛讲座去结识一些志同道合三观一致的朋友;在校期间多多参加各种专业性知识比赛,用以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技能;参加全国性的重要的专业证书考试,既可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又为求职增加说服力。其次还要培养个人就业思想,不要遇到困难想着逃避,我们需要积极乐观的就业精神。培养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进入社会后迅速脱离“学生气”,快速完成二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4总结

  就业的变化牵动着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在目前来说,这场新冠疫情的硝烟尚未散去,但是目前仍然呈现的是积极向好的态势。总体来说,河北省大学生现今面临的就业难情况较前年疫情爆发来说稍有缓

  和但从未来来讲仍不容忽视,我们仍需从以上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提升和对周围新环境进行适应。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尽管新冠疫情这浓雾不曾散去,人们也能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生活,就业问题也能得到缓解和改善。

  参考文献[1]杨莲.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9):17-18.[2]齐乐萌.“互联网+”背景下社交媒体平台在企业招聘中的应用[J].全国流通经济,2018(24):54-55.作者简介:刘元娜(1999-07),女,汉族,河北省唐县,园林

  21

推荐访问:疫情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疫情 大学生就业 现状分析